行者艺术
【行者艺术】
她比我想象中要年轻许多,身材娇小,金发笔直,目光中带着少女的纯真,她着装朴实,素面朝天,语调温和,洋溢着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女性美。完全异于与我印象中的其它艺术家形象。
麦子给我介绍说:她叫alice dittmar,来自德国。
我们握手了,我喜欢爱丽斯这个名字,她让我想起漫游奇境的小爱丽丝。
我们见面的地方在北京798里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大厅很热闹,前来参观艺术展览的观众络绎不绝,一些入口还排起了长队。
我们见面的地方在远离人潮的一条僻静小巷里,简短交谈后,爱丽丝领着我穿过巷子,开启一扇黑门,门内是黑压压一片……黑帆布面沙发椅,一大一小两台投影仪在墙面上滚动播放彩色影像,大银幕下是主席台——这是一座小型会议厅,大约能容纳一百多人。可惜,坐了还不到十五人。
16:00,活动正式开始了,主持人介绍说:德国女艺术家爱丽斯•迪特曼是“红门画廊的国际艺术家交流计划”的入选者,(后来,麦子告诉我,红门画廊是由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办的)今年5月到7月。爱丽丝在北京进行了九十天艺术创作——不是单纯画画儿,而是以多种不同形态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包括摄影、拼贴、油画……还有文字日记。
每人领取了一本小册子,册子里印着密密麻麻的画片,有摄影,有绘画,这些画面同时也通过投影仪滚动播放在墙面上。
采取这么些种类繁多的种手段,爱丽丝想表达的主题是《重新发现“异域情境下的‘自我’”》。今天,爱丽丝将在这个讲台上为观众朗读她的《北京日记》
“异域情境下的‘自我’”……很有意思的提法,我反复玩味着这个主题词,脑海里立刻冒出“行者”这个汉语词汇。
我想说的不单单是佛道中“行脚虚云路,诚邀同行者”的修行者或苦行僧人,也包括古代的行吟诗人、流浪画家等等。人类文明起源于直立行走,人类文明的大多数启蒙者孔子、释迦摩尼、荷马……都是在不断长途跋涉中,体验异域情景,挖掘发现自我,由此而迸出思想火花,这才创造出精神财富。
文明的进程,就是不同文化交融、发展的过程。
爱丽丝用德语开始朗读她的日记,她读得很投入,主席台右侧墙面上滚动播放着她用照相机镜头记录下的这些场景,光影与声音掠过大厅上空,一幅幅最纯粹的北京画面被字母浓缩、排列成一行行文字,再通过经历者的声带转化为德语叙述,再由麦子以汉语口语翻译出来,于是,奇幻的一幕出现了——半年前的北京,那些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情景,被艺术家凝聚在这一刻,欧亚大陆最西端的德国平民窟与最东端的北京北郊农村发生碰撞。
两道光束在大厅上空交错变幻着七色炫彩,爱丽丝的德语朗读与麦子的中文同传声此起彼伏,声光汇聚出一曲舒缓悠扬的船歌,引导听众,驶入一篇蔚蓝色的大海,海波上方是浅蓝色的圆形苍穹,海面上烟波浩渺,烘托出海市蜃楼的舞台,红墙飞檐与白色圆顶、杨柳依案的河流与天鹅栖息的湖泊轮番映幻,这片海,其实是爱丽丝的蓝色眼睛。
一朵白色玫瑰花落在我大腿上,接着是第二朵、第三朵,更多的花儿飘落在我身旁的空椅子上。我抬头环顾四周,眼前一幕令我大吃一惊。
我坐在前排位置,失踪全身关注倾听朗读,对身边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
现在17:25,朗读?丫辛艘桓龆嘈∈保鏊坷识了牡谝黄占鞘蔽以赝氛磐淮危筇谔诹攘龋扇菽梢话俣嗳说纳撤⒁谓鼋鲎隽?5个人,其中还有5位外国人,而此刻,座无虚席,不同国度不同年龄的男女老少济济一堂。
更奇妙的是,坐在沙发椅上的不仅仅是人,还有瓷瓶、蝴蝶、花朵、剪纸上的鸟儿、城墙边的石狮子……无论人的面孔还是花鸟、器物都似曾相识。
我翻开手中的小册子,咦……竟然是满纸空白,原先印在上面的摄影作品全都消失了,再仔细看看身边那些面孔器物,对照一下投射在银幕上的影像,我这才恍然大悟——他们都是爱丽丝笔端、镜头下的主角。